現代社會少不了3C產品,一昧的禁止反而會造成親子關係僵化。我們要做的,是幫孩子學會不受電子產品控制、學會向3C怪物說不!

文/米莉恩‧恰恰木(Miriam Chachamu)  文章出處:《這樣說,孩子一定聽得懂》

電視、電腦遊戲與網路已經成了大多數人生活的一部分,但仍應有技巧地管理。這些東西給孩子新穎的感受,因而拓展他們的視野。電視上有許多優良的自然與歷史節目,也有適合孩子或親子收看的教育及娛樂節目;有些電腦遊戲需要孩子運用身體,可增進協調與體力;網路對查找資料、寫功課更是很好的工具,也適合跟朋友聊天、跟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接觸、玩遊戲及培養各種興趣。熟悉新科技是生活的基本技能,我們也希望孩子熟悉這些產品,甚至放心的把孩子交給「電子保母」,好讓我們有空去做其他事,而知道孩子是安全的,且不會製造髒亂。

但研究顯示,在各種螢幕前待太久可能會增加肥胖機率,並有害孩子的姿勢、注意力集中及學習與社交技巧。幼兒不一定了解電視上看到的東西,也無法分辨節目與廣告、無法了解雙關語,並可能會因新聞播出的畫面而感到不安。許多電視節目更讓孩子接觸到不良用語及曖昧的道德規範中。

網路也不遑多讓,一些不良網站可能會讓孩子暴力或性的畫面。當然,網路之外的現實世界也不見得安全,也可能有人想傷害他們。

電子娛樂設施常造成家庭隔閡。每個家庭成員都待不同房間的不同螢幕前,沉浸於自己的虛擬世界,而幾乎不與人互動。很多大人小孩都在電視前吃飯,否則電視也會開著,分散了注意力而使家人無法談天。

孩子需要在閱讀與玩樂中培養想像力與創意,看電視則讓他們成為被動接受他人想像與創意的消費者。長時間看電視會減少發展社交技巧,像是分享或協調的能力,也會損及健康與發展肢體,並減少體能活動時間。如果孩子沒有電子產品就沒事做,那家長就該注意了,可能需要協助他們找到自己單獨玩,或與他人玩樂的能力。

★不要被電子產品控制

電子產品應該是我們運用的工具,而非反過來掌控我們。專家同意兩歲以下的孩子不該對著任何螢幕(包括電視),因為那會損害孩子的腦部。對年齡較大孩子的限制,雖有各方說法,但大多建議每天不超過九十分鐘,而且越少越好。

應利用監控軟體,讓幼兒只能開經過家長許可的網站。

要減少孩子在螢幕前的時間,最好的方法是訂規矩,讓孩子需在幫忙家事、做作業及練習樂器,都做完後才可使用電子產品,並限制時間。如果孩子還要去公園或參與課後活動,就沒有太多時間看電視玩電動了。

當然,應讓孩子於合理時間內看適合年齡的電視節目、欣賞精心挑選的電影或玩適當的電腦遊戲。有些家長覺得完全禁止,只會讓孩子一不在家長身邊就哀求看電視;他們可能會覺得在社交上脫節,因為朋友談論的節目他們從沒看過。

讓看電視變成家庭活動也是個好方法。全家一起決定要看什麼,跟孩子討論節目內容,包括推銷東西的廣告,都可幫助他們培養批判思維。就算他們自己看,也鼓勵他們討論看到的內容。

也可鼓勵孩子討論他們逛過的網站及電腦遊戲,說不定還能向他們學到某些電腦技巧!大部分孩子樂於跟表示有興趣的人分享所做的事。如果我們在一旁並表示有興趣,大的孩子幾乎都會分享部分在網上做的事。也可將此作為確認保全與安全控制是否適當的方式。例如隨孩子長大,看見朋友將個人隱私或聚會邀請發佈在社群網站上,就是討論這些事情的好時機。

★將螢幕放在看得到的地方

許多孩子小時候房間裡就有電視或電腦。家長的立意很明顯,希望給每個孩子專屬的東西,就能避免看什麼節目及換誰用電腦的爭論與吵架,同時也得到免費的電子保母,孩子專心在螢幕娛樂時,我們就能做自己的事。

讓孩子在自己的房間裡使用電子產品,尤其是電視及可上網的電腦,就失去對收看內容或線上互動對象的控制。孩子很容易在我們不知情的狀況下開電視或電腦,任意收看節目或上網,他們無法抵擋新遊戲的誘惑,可能會將遊戲機藏在床墊下,在該睡覺的時間拿出來玩,或半夜醒來開電視。總有一天,孩子會關上房門,而我們就無法得知他們在裡面做什麼。

最好將電腦及電玩放在大家都看得的區域,像是客廳,大人就可隨時從背後看他們在做什麼,能發現不當的內容並看看孩子造訪的網站。這當然無法全面保障不會有問題,但能讓孩子知道我們在監控並關心他們。網路上鎖定孩子犯罪的人,最常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在哪裡用電腦?大人能看見你在做什麼嗎?」

多個孩子分享一台電腦時,自然就能限制上網時間。電視也是,家裡只有一台電視,就幾乎能掌握孩子在看什麼。

★將螢幕移出孩子房裡

如果孩子房裡已有電子產品,你需要與伴侶商量該如何處理。

有的家長決定將電子產品搬到家中公共區域,並訂定使用的新規定。有的家長則決定在恢復控制前,完全不在家裡放某些電子產品。如果孩子明知不能,還在我們面前打開電子產品,暫時移走它或許是最簡單的控制方式。家長對此點常會憂心,但這其實比想像中容易多了。決定這麼做時,別讓孩子覺得這是懲罰,而是改善全家生活習慣的積極作法。應幫助孩子調適這項轉變,在他們學會找事做前,可能要跟他們一起玩並開始新活動。通常經過一段時間的的抱怨哀求後,孩子會習慣這個作法,並找到其他事消磨時間。

 

作者簡介:

米莉恩‧恰恰木(Miriam Chachamu)

國際著名的家庭心理治療師,英國家庭治療協會(AFT)會員。

致力於提升兒童自尊心、緩解個人焦慮的研究,已幫助無數人改善夫妻、親子關係。

arrow
arrow

    littletrees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