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英國愛丁堡大學諮商與心理治療學博士 翁士恆
約翰.鮑比毫無疑問是談論到發展心理學與親職教養的領域中,最重要的心理學家。他是一個精神分析師,接受了英國精神分析的訓練,從克萊恩的客體關係理論中探求了母親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因此細緻的描述了嬰兒的意識從無到有的歷程如何透過母親與孩子的每一天互動形成成長基礎。這樣的聯結所代表的,是每個人在世界上的第一個人我關係,這樣的人我關係,從沒有意識就開始建立,透過很多的肌膚接觸、很多的哺餵、很多的耳邊呢喃,逐漸的被嬰兒拼湊起來,成為一個名為母親的「客體」,這精神分析的理解,充滿著情愛,幾乎命定的說著母愛的必然性,是一種理所當然。
但是也有很多人批評約翰.鮑比是心神分析的逃家者,當他到了美國之後,開始使用科學理論,相繼的與多位心理學家建立起以科學方法檢驗的母嬰關係理論,他從生物學與演化論的角度,加上分析大量的實驗數字,形成了我們理解母親與嬰兒間的關係如何形成、穩固,與影響一生的卓越貢獻。然而這樣的科學理論模式的建立,卻也更證實了其最初於精神分析論述:母愛對於孩子的影響巨大,終其一生。鮑比也說,他的發現與論點,其實與佛洛伊德並無二致。諸多途徑所探索驗證的母嬰情愛,有著共同的核心,是人類關係的本體。
他的著作透過心理學家以科學的模式建立不斷的檢驗,形成了重要的三本鉅著。這三本書,是所有的心理學者與教育學者在案上必備的參考書籍,幾乎近年來的所有親職的論點都奠基於此。世人稱這三本鉅著為「依附關係與失落三部曲」(attachment and loss trilogy),其中第一冊書為被世人所熟知的「依附關係」,鮑比探討「母親」的意義與依附關係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經驗。第二冊探討「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一樣從各方觀點,去驗證母親離開對嬰兒所產生的焦慮與影響。而第三冊發展得比較晚,也一直到近年來才開始被注意的「失落」(loss),探討著當母親這個客體永遠離開,如何影響、如何調適?
這本書,讓我們從關係原點凝視自我與身邊重要的人
很高興這三本著作終於有了繁體中文的譯本,以「依戀理論三部曲」的序列,讓中文的讀者可以站在鮑比的思維去延展自身的生活經驗。這第一冊「依附關係」是所有發展心理學的基礎,縝密的談「母性」的生物學基礎是來自千萬年以來讓所有生命得以延續的原因,同時也仔細的說明「好的」依附關係如何讓孩子可以穩定的成長。其中,讓孩子在初期擁有近乎恆常的「母愛」如此重要,那是一種無條件與無時無刻的積極關注。讀者在閱讀的過程,除了會對其中的知識性臣服,也會對情感的真摯而感動。文字如鏡,反射著成長過程中的愛與情,彼此堆疊成為對人與對世界的信任。
因此可以怎麼使用這本書? 可以怎麼返身檢視身為閱讀者的自己?這本書將我們帶回了知識的起點,讓我們從關係原點凝視自我與身邊的重要他人。閱讀的有些地方是艱辛的,因為那踏入了好深奧的領域。這時候,當把書放下,你可能看著重要他人的眼睛,你會接收到這個重要關係裡自然而然的眼神,而裡頭映射著自己。你會彷彿確認了這個關係的重要,然後把書拿起,繼續的閱讀。書中的知識與所擁有的情愛關係,都是彼此的基礎,透過閱讀的行動而強化。
閱畢,可以得到了對於「依附關係」的懇認,可以回到再自然也不過的生活,可以看看自己身邊的重要他人,父母、孩子或親密的伴侶,回到關係中,回到這世上千絲萬縷卻又單一純樸的依附之愛,裡頭有我、有你,只有「我們」彼此依附的真實。
僅以這本書獻給所有的父母,與所有的孩子。
《依戀理論三部曲1:依附》購買連結:
